首页

umhom3.com

时间:2025-05-29 21:26:52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76928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强化使命担当 创新思路举措 狠抓工作落实 努力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终于,在2022年,刘勇打造出全国首个北斗芯片应用生态模式的“芯片二次开发”平台,攻克了芯片软件架构、业务模块组件、配置接口设计和性能结构优化等难题。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原主任段宇飞被查

“水域污染、海洋噪声都是影响中华白海豚繁衍生息的因素。”厦门中华白海豚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事务中心主任蔡立波说,之前,厦门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数量一度急剧减少,处于濒危状态。

报道称欧盟与日本将签署安保防卫伙伴关系协议 中方回应

他表示,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提升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紧密度。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特点,创新产教资源有效对接模式,下沉一级,到产业水平高、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地级市,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

塞舌尔总统访问四川:希望世界看到两国间的相处之道

焦作公安机关工作查明,2024年8月1日,焦作网民杨某某为发泄情绪,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恶意辱骂某运动员及其家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焦作公安机关依法对杨某某处以行政处罚。

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习近平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

今天,龙的英译会成为海内外关注和讨论的题目,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互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眼下,各国间的频密交往交流为历史所未有,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历史大势。由此来看,译“龙”只是为翻译中国这篇大文章破了个题,或许不久就会讨论如何翻译凤凰、麒麟、玄武、朱雀……而让世界“正”译中国,功夫或许也在诗外。(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